☆、黄粱一梦(3 / 4)
打醒,继续他的故事。
二太太很受宠,与军人相敬如宾。好景不长,军人在解放前夕死在南京,姥爷说,那个时代的男人死得很早,就像母亲后来告诉我姥姥前任的丈夫在三十岁便死去是一个道理。大太太带着她房里的人在此后去了台湾,二太太守着军人在南京的空房子,住了几个月,也带着为军人生下的四个孩子回了娘家。
商人为女儿料理,带着四个孩子嫁了另一户人家,再没生孩子。
我便陷入沉思,那样一个黑白色调的年代,领着四个孩子,跋山涉水,周旋在自己的现实和梦境里。我那可怕的幻想又来了,在那座老旧的宅子里,人去楼空,徒留的女人长发及腰,站于堂前,那日欢庆的拜堂仪式,人潮涌动,放佛都历历在目,无法消弥。而今,青丝白发,旧时堂前,她丰盈的肌肤越发褶皱。
有人说,前世今生,用记忆相连,如若今生找寻到那些零碎的记忆,便能重复前世的故事。
我放佛能够透过女人忧郁的眼睛看到古宅里停放的棺材,卷翘的睫毛上沾满泪珠,那两棵进门时羸弱的黄桷树而今已洒了大半阴凉。
二太太四个孩子,女儿是大姐,青出于蓝,长得更为标志动人。肩负家庭重担,往后二太太身体越发病多,大姐便操持起家中三姊妹的衣食住行。大姐二十出头,在一所民办小学帮工,认识了小学里一位老实本分的老师。老师而立之年未有婚嫁,一来二去,大姐犯了胃病,老师倾囊相助,两人成婚育子女。
同样好景不长,我总爱用这个词语,姥爷却不这样说的。
大姐为老师生了一儿两女,举案齐眉。变故来得悄无声息,大姐在四十岁患上老年痴呆。行动变得迟缓,反应更是如此。两年后,大姐丧失了所以记忆。我这才知道,原来真的也有失忆这样的事。大姐的脑细胞退化萎缩,却依旧记得她的名字,她喜欢的歌,她爱的鱼。只是,老师怅然,她不再记得他。
老师晚婚,极其珍视这份感情,将大姐当做手心里的瑰宝,总在患得患失之间忘记得彻底,只怕是老师也未曾料想到这个结局。
姥爷不做评价,淡淡地讲完了他的故事。
往后母亲的嘴里,告诉我二太太的女儿虽然标志,但却不如二太太。
讲到这里,我已然知道姥爷口中的二太太是谁。我的祖奶奶,我奶奶的母亲,那个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的女人。不用多说,我也已经明白,这些也不过是两位老亲家在走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