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结局(7 / 12)
致富,或想陶冶性情,或想消遣自娱,或想著书立说以警后人。
正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龙朝辉主张治学的目的应在于“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或叫作‘进德’与‘修业’。
在翰林院,资政殿,讲经堂等地的演讲中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述,以图自卫其身。”他继承了先秦孔子、孟子、墨子的观点,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
另一方面他则认为读书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自卫其身。在治学之道上龙朝辉是在继承各种观点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客观、切合实际的新的读书观。首先他明白表示读书不是为荣辱得失,而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谋身是人最起码的生理需要,它与追求功名利禄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反对为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而读书的,因此他认为读书又以报国为民为最终目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所以他尽可能让清苦老百姓多读书,知道一些道理,如果能读好书,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改变自己的身份为天下人谋求幸福有何不可?
而在龙朝辉的《冠文王集》书中则更多的是讲了自己这些年官场上的一些心得,是给那些已经有功名的人往高了发展看的。
比如他说的“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深的官场上人的赞同。
龙朝辉根据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认为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宁静如一无所求的,不超过二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所以,做事须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这是因为身在官场和社会中都会遇到许多烦事,还必须要处理许多烦事,有的人处理一件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烦事也还凑合,但三件或二件以上的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一件小的麻烦还可以,一旦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事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符合理性的事情来,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他说的:“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骤然为人信服的人,那么这种信任是不牢固可靠的:突然之间就名噪一时的人,那么他的名声一定大于实际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