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大变化(4 / 5)
无论是京城,还是沪上,生活依然继续着。
就像黎元元所预料的那样,沪上知青的落户问题早晚会得到解决。
这年年底,沪上面向广大“支边知青”又出台了一条新政策。
从明年开始,以前参加“支边”的双知青家庭,只要家里有房子挂靠的,就能去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这么一来,从“返城潮”开始,卡了近十年的落户问题,终于有了眉目。像田根宝和王慧珍这样的,就能在市区落户口了。
政策一下来,宋阿娣联系了他们那一群知青,又聚在了田家小屋。
他们一边吃着,一边痛痛快快地喝着酒。
等到明年,就能正儿八经地成为沪上市民了,也彻底结束了吃议价粮的历史。以后,就能顺顺利利地拿下“个体户营业执照”了。
元旦过后,揣了近十年“口袋户口”的支边知青,开始陆陆续续地办理落户手续。
他们拿着边疆团场开具的户粮迁移证明,还有当年从沪上迁出户口的底联,涌进了各辖区的派出所。
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政府来安排工作了。
在城市底层生活了近十年,自我谋生能力早就锻炼出来了。他们甚至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摆摊挣的钱,比在单位里上班要多多了!”
而那些去了聚丰农场的知青,也在想办法跑调动。
有魄力的,干脆请了长期事假,回到城里自谋生路。
还有的,直接办理了病退。
一度热闹非凡的聚丰农场,也开始冷清下来。
这个时候,依然留守在边疆的,只剩下一些单知青家庭。
后来,针对这种情况,沪上又出台了单知青家庭回沪政策。
生活在边疆的沪上知青退休后,可以回沪上投靠亲友或子女,只要有房子挂靠,先申报三年临时户口,就可以在沪上永久定居。
这个政策一出,让还留在边疆的知青彻底安下心来。
他们大多是一些干部、教师和技术员。
有的知青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退休后,才回到沪上投靠子女。有的知青,提前办了病退,回到沪上定居。
像乔莎莎的爸爸和妈妈,在九十年代末就双双办了病退,返回沪上。
而苏梅华却一直等到了退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