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6 / 7)
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的朝堂上,实际上是有些“青黄不接”的。因为在先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所以实际上掌控朝堂的,都是宣宗皇帝时留下的人,如许悠、何猷君等。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朝堂上了,但却仍旧没有能够继任的人选。
有资历的没有能力,有能力的资历不足……以至于最后廷推出来的人中,好几个都是纯粹凑数的。
在这些人之中,冯璋虽然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因为盛名传遍天下,而且入朝之后,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反倒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最后赵璨御笔钦点,将教育部部长冯璋选入了政事堂中。
这个结果有些出人预料。
不过因为是廷推出来的人选,朝臣们虽然有些蒙,但是也说不出什么不对来。毕竟赵璨是按照程序来办,人也是大家一起推选出来的。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赵璨的用意。因为在进入政事堂之后,冯璋跟赵璨配合默契,很快就彻底掌控住了政事堂。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令人心惊,但同时也在朝臣们心中建立起了赵璨本人的权威。
他的风格跟先帝截然不同,虽然年轻,但却绝对不能够小觑。
对于绝大多数朝臣来说,帝王强势且能力出众,其实是一件好事。追随这样一位帝王,总比追随那种没什么能力,只会一味守成的皇帝要强得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也要买的人识货才让人愉快啊!
但是对另外一小部分人来说,赵璨的专横独断,势必会让他们手中的权柄受到影响。他们更喜欢皇帝什么都不管,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去做事。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十分糟糕的。
但不论朝臣们怎样想,事情都已经成了定局,他们也只能够适应赵璨的风格。
安平元年的前两个月,就在这种相互适应之中飞快过去。进入三月之后,春闱的事情便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这是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考,取中的进士们,将来注定都会成为安平年间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受到新政的影响较多,更容易被新皇信任并倚重。
这一科一共取中三百多名,其中一甲三人,二甲一百一十人,余者都只列入三甲。
真正让朝臣们吃惊的是之后放官的过程,按理说除了一甲三名和二甲前十名能够留在京城之外,其余人等都会被外放到个县之中,或者为下县县令,或者为上县县丞,之后在按照转官的流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