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1)(3 / 22)
让人给他把掉在地上的眼镜戴上,让押解他的军人费了些周折。那边枪都响过了,魏富堂的身子已经扑在草地上,脑袋成了一朵花,这边李树敏还在踢腾。有人说,李树敏是有意拖延,为的就是要看到魏富堂死后的场面,看到这个场面就是看到了他自己,一个人想看到自己死后的情景并不容易,李树敏看到了,所以李树敏这个人很不一般。
甥舅俩是一先一后走的,差这一会儿,在黄泉路上就差着好几步,差着好多行路人,没走到一块儿。
青木川镇的魏漱孝给李树敏家当过长工,他说李树敏之所以拖延是在等他孩子降生,开公审会的时候他的“收房”丫头正在“斗南山庄”屋里生产,他是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上路的,毕竟他有了后人,甭管是男是女,反正他不再是绝户了。关于“收房”一说,十几年后丫头本人和她的儿子一直有不同看法,他们说那是土匪的霸占,是强奸,不是收房。这样一来,性质就有了区别,李树敏的儿子成了受迫害的产物,成了革命政权依靠的对象,怎么想让人怎么觉着别扭,可事实就是这样。李树敏的妻子刘芳,是山外女子,见过世面,有本事,却生不出个一男半女,这使李树敏一直耿耿于怀,对丫头强奸也罢收房也罢,终是给他生了孩子,也是临终的安慰了。
对五十多年前的镇反大会,青木川的人一直记忆犹新,喜欢谈论,就是当着魏家的本家,人们谈的时候也是“毙魏老爷的时候怎么怎么的”,并不避讳,本家们的诠释往往也比一般人更具体,更细致,更到位。
那个不到一个小时的公审大会成为了青木川永久的话题,虽然以后也开过许多会,大的小的,远比1952年的那个会辉煌重要,但是给青木川人记忆深刻的,还是魏李两个人一前一后上路的那个会。半个多世纪过去,镇上有资格参与谈论的人逐渐稀少,话题便显得越发珍贵,越发不清晰。版本的演绎越来越多,甚至同一个经历者,上午和下午的叙述就不一样,一小时前和一小时后就不一样,刚才和现在就不一样。这给了青木川喜欢听故事的后生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老辈的讲述中,小镇的旧事比任何武侠、警匪片都精彩真实,电视里的飞镖暗器,血影刀光,生死恩怨,英雄美人,敢情都在自家生长的地方演绎过,在日日走过的石板路上滚动过。先人们留下的气息还没有散尽,时或地会在墙根砖缝、影壁背后传递出一声惊恐的呐喊,几句模糊的话语,不是刻意的存留,是无意的丢失,祖先还没有走远。
魏富堂老宅外宽展的台阶上,温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