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5 / 8)
巧的索尼笔记本。我没有笔记本,从来都是去学校的机房或网吧上网。我的作业都是手写的。是的,我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一进九通,看见每人都配有一个台式电脑,心中窍喜不已。
打开文件夹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萧观会出这些令人抓狂的古文试题。我的主要工作是翻译拍卖行的拍卖手册。上面全是中国古董:书法、绘画、瓷器、印章、家具、玉器、青铜器等等。每件拍品都附有一段关于此物来源和价值的详细说明。在说明中大量引用奇崛古奥的文言,是免不了的事儿。
我禁不住抬头问:“哎,玉莲,你翻的都是些什么?”
她狂打字,头也不抬:“标书。工程标书。你呢?”
“拍卖行的手册,严重郁闷。”
翻译标书其实是这里比较常见的工作,我事先也有打听,在申请工作时,特意狂补了一大堆工程词汇。
“幸亏这活儿没分配给我。”她说,“我的古文不好。中文这头就不懂,英文那边怎么译?听说这些手册以前都是先由底下人译过,部主任审阅,再交萧总三审。可见他有多么不放心。其它的文件,标书什么的,部主任审阅之后就可以交稿了。”
我呷完半杯咖啡,着手译第一本手册。一共十件古董。八大山人的画、宋徽宗的花鸟图之类。头一件就是乾隆帝的一套石田玉印章。每个印章的四面都有铭文。我译了一上午,把《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典故辞典》、和林语堂的在线辞典翻了个遍,才译出来其中的一条。
合同上写着,十五天译完。我必须在十天内交出初稿待审。
这十天,我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紧张得连澡都没时间洗。第十天的早上,我把电子稿和打印稿交给了英文部的主任陶心如。她花了一天时间替我改,让我更正之后,交萧观终审。
陶心如改得不算多。她把我的一些形容词改得更加古雅。不愧为主任,果然有功力。
我把更正稿传给萧观。一个小时后,他电邮打回来了第一页,词语、句式、改动多多。
萧观打电话过来说:“我只改第一页,你自己研究有哪些毛病。然后,把后面的一一改过。再传来我看。”
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研究他的路数,又花了一天的时间修改,然后,传给他第三稿。第三稿很快又打了回来,我译的第二页,他又做了不少改动。然后说,照此法修改后面的几十页。我一直改到合约到期的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