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部分(3 / 7)
皇太
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
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
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
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在此役中阵
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
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
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
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
胜利。
①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他和
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
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
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
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
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
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焕这十六
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
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
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
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
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
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萄牙教士
②
和炮手进入中国。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
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
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
才因投降的明人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