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部分(7 / 7)
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
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
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
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
⑨
起长期的消耗战。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
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
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
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
心中的“条件反射”。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
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
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全部,议和等于是
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
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暂时议和,影响甚小。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吴璘、吴玠等
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
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
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
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
CB
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然而皇
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
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