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6 / 7)
站都留在这儿。还记得MAV是如何利用火星大气制造燃料的吗?第一步就是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高压容器中。只要我能让栖息舱给燃料站供电,它就能以每小时半升的速度向我提供二氧化碳,源源不断。10个火星日之后,我就会有125升二氧化碳,再利用氧合机,就能造出125升氧气。
这样一来,我就有足够的氧气制造出250升水。氧气有着落了。
氢气要麻烦一点。
我本想打氢电池的主意,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电池在夜间储能了。直接后果就是晚上会变得很冷。我能裹成一团御寒,但我的植物就要被冻死了。再说,每个氢电池里所含的氢气并不多。为了这么点氢气损失这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到目前为止,能源这一块还没让我操过什么心,我不想节外生枝。
所以,我得另外想个路径。
我一直在谈MAV,接下来我想谈谈MDV。
马丁尼兹驾驶着MDV降落到地表的那段时间,想必是我生命中最惊险的23分钟,当时我和其他四名队友差点就尿了。这玩意就像一个大型的烘干机。
首先,我们脱离赫耳墨斯号,降低轨道速度,从而实现常规降落。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们撞上火星大气层。你感受过720公里每小时的喷气式客机遇到气流时的颠簸吧?想象一下如果你坐在28,000公里每小时的载具上,遇到颠簸时会有什么感受。
多具降落伞在不同阶段会自动打开,进行减速,之后马丁尼兹开始手动导航,将我们降落到地面。他干得极为漂亮,常年训练不是吃素的,他省下了所有为合理误差所作的预备。最终,我们的降落地点离目标竟然只有九米。这家伙简直就是为这次降落而生的。
谢谢你,马丁尼兹!你很可能救了我的命!
我指的不是那次完美的降落,而是他因此省下的预备燃料,几百升没有用过的联氨。每个联氨分子含有四个氢原子,也就是说,每升联氨里的氢可以造两升水。
今天我EVA了一次,进行现场检查。MDV确实还有292升汁水留在罐内,足够造将近600升水!远超所需!
只有一个挑战:将氢从联氨中分解出来。呃,火箭就是靠这个推进的。这个过程释放的热量,那真是相当相当大,而且相当危险。如果我在氧气环境中实现这个反应,新分解的高热氢会直接爆炸。结果当然会产生大量的水,但我肯定也死透了,没福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