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1 / 16)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华南苏区的六年,注定是要成为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前奏曲的。这六年的历史动人心魄,但是只有零星的记载。我在这里即使要概括地介绍一下也是很难做到的。毛泽东简单地谈到了苏区的有机发展和红军的诞生过程。他谈到了共产党怎样从几百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年轻然而坚决的革命者建立起一支有好几万工农所组成的军队,最后到一九三〇年时已经成了政权的争夺者,其威胁严重到使南京不得不对他们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围剿”和接着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围剿”完全以失败告终。在每次这样的战役中红军都几旅几旅地、整师整师弟消灭了国民党军队,补充了自己的武器和弹药, 招来了新兵,扩大了地盘。
在这期间,在红军非正规部队的这道不可逾越的防线后面,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一时代的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是,在华南苏区的全部历史中,竟没有一个“外来的”外国观察家曾经进入过红区——世界上除了苏联以外唯一的这个由共产党统治的国家。因此,外国人所写的关于华南苏区的一切材料都是第二手材料。但是,这些记载不论是友好的还是敌意的,现在可以证实几点重要事实,这些事实清楚地说明了红军所取得的人民拥护的基础是什么。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集体企业大规模地成立了,到一九三三年,仅江西一地就有一千多个苏维埃合作社。失业、鸦片、卖淫、奴婢、买卖婚姻都已绝迹,和平地区的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群众教育在情况稳定的苏区有了很大的进展。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华”的群众教育试验。在共产党模范县兴国,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高。
许多不偏不倚的材料现在至少已经证明了这一些。但是,关于这个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生活的其他方面虽然越来越多地可以搞到文献材料,我们仍然只能从理论上来加以探讨,而这又不属本书的范围。比如,要是当初红军坚守住于南方的根据地,并且得到巩固,他们会有什么成就?这马上使我们进入了纯粹臆测的领域,所得结论自然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无论如何,关于南方苏区的猜测,现在主要是只具有学术兴趣的事了。因为到一九三三年十月,南京已发动了它的第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