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哥组京城生活日常(2 / 8)
单记录的学子,单独买年历本就够。喜欢花哨点的学子,可以拿上图纸,请人雕刻印章,往上印下各式各样的小书生,以此代表学习状态。京中权贵之子多,刻印章又起了攀比之风。
然后是书签。有翰林书签,附带翰林小像和激励的话,一套十二张。还有文运书签,是历届状元的小像和激励语句,从最初的六张,到现在也扩充到了十二张。还有生肖书签、二十四节气书签。
书签非常精美,原说单买某一张、某一套书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凑齐了全套。都怪三水书斋太狡猾!每买一本书,掌柜的就会随机送一张书签,让他们非常想集齐!
书斋也有踏实的货品,比如说评文、评书、文集。京城书斋吃人脉,认得的文人多,就能给书斋吸引来大量的客人。三水书斋有人脉,却没过度使用,大多是谢大人出品。就他一个人,也够人看了。
他还出书,讲读书、讲科举。让众多学子受益匪浅。
常见书目也出了“三水版”,三水版的书,要说多特别,他们暂时没有发现。这让陆杨很不高兴,于是请了个托儿,假装恍然大悟,说某天晒书之后,对家里的书籍进行了整理,发现只有三水版的书是没有重复文章的,其他多多少少都有重复录入,白白花了不少银子。
这一下在京城带起了晒书潮流。晒书影响颇广,又吸引来更多的书生到三水书斋看书,比对目录,让书斋从刚开门的时辰,就迎来了大批的客人。
他们日出时来,日落时走。起身时四下看看,都作出了判断。
“今天陆老板不在书斋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谢大人没有来。
出了书斋,这些大大小小的读书人各回各家。
顺着梯子坊“往上”走,铺面渐渐稀少,小摊贩也都相继收摊回家。
傍晚的时辰,已有炊烟升起,各家各户都在做晚饭了。
附近一条小巷里,陆杨给罗家哥哥家送来两桶冰、两个大西瓜,再加个食盒,让他们吃个凉快,晚上也睡得凉快。
他来到京城后,学会做凉粉了。
看着时辰差不多,他做好了凉粉,备好了炸花生和黄瓜丝,还有一罐油辣子和一罐醋。只看个人口味来添加,搅拌搅拌就能吃了。
孩子们还没回来,他们下学以后,先去陆杨那儿,在书房里写功课,等谢岩下值后检查,再提点几句,就能回家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