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第三十节课(3 / 5)
不然,你们光是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他的忧愁,却不知他的忧愁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止,就算背熟了考点,又有什么用?”林落焰说,“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你们的美学思维,让你们知道什么是美丽的文字,它们因何而美丽——而不是背熟美丽的文字,从课本上抄到试卷上。”
“就像光是照本宣科地划重点,那要老师有什么用?上课直接放段教学视频,发一套划完重点的教材就得了。”口气嚣张的补充。
李珍檬听到教室后面传来几声低低的议论。
说完,林落焰合了课本,往讲台上一搁。
“这首诗从酒开始,又以酒作结,那我来问问——你们在月下喝过酒吗?”
当然没有,这个问题提问的对象,全是未成年人。
更何况教室后面还坐着一排老师。
“这首诗在纸面上,全篇只写了一个‘酒’字,你们却连酒是什么都没有感受过,又怎么去理解‘诗人的愁闷孤傲,旷达乐观’?”林落焰说。
“那……总不能让我们喝完再学吧?”有同学没忍住说了一句。
林落焰笑了笑:“我的意思是,要懂李白在这首诗里的情感和心绪,首先得知道,他喝的是什么酒。”
然后他就开始讲了,不给其他人议论的机会。
林落焰说,季节不同,心绪不同,眼前景不同,身边人不同……杯中酒的滋味,都是不同的。
春天的落英,夏季的雨水,秋夜的霜花,冬日的小炉……还有晌午小酌后酣甜的睡意,雨夜灯火下闲雅的长谈……这些时候摆在手边的酒,既是同一杯,又不是同一杯;即使不是同一杯,说不定还是同一杯。
说到这些的时候,林落焰微眯了眼,恍惚有些醉意。
他说,在山中饮酒时,会有猿猴从树上跳下,用自己采来的山果与人交换杯中之物——猴子和人喝下的是同一壶酒,但猴子感受的和人感受的,又怎么可能是同一种心绪?
“你们对着考点背古诗,就像猴子拿果子换酒喝,只知道是好东西,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林落焰说,“哦,就像段响剑刚才囫囵读了一气,他能懂什么?他也不比猴子聪明。”
“啪嗒”,教室后排的角落,有人的笔掉了。
然后林落焰继续讲下去,讲旧日那些关于酒的神灵和信仰,各地酿酒时的风土和人情,还讲一些不知道发生在哪朝哪代哪处宝地,但听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