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16 / 18)
。
“战神”再战广东
第一次进军广东失利后,李定国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并积极筹备第二次进军广东。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南明实现“翻盘”的最佳时机!
其一,前面说过,广东是永历政权实现“三南并举”的最关键一环。
其二,常年从事海外贸易的广东经济发达,税赋是广西的十倍以上,可以为抗清提供更加雄厚的经济保障。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双方的态势来看,广东虽然不至于唾手可得,但也并非难事。
我们先分析一下清、南明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
——清军方面。
哈哈木、噶来道噶毕竟是来帮忙的,剿灭郝尚久之后,十月份便离开广东。尚可喜、耿继茂有多少人呢?两万?你以为他们带的都是“不死鸟”啊?
现实的情况是,尚可喜、耿继茂的老部队加起来还剩下不足五千人。尽管在当地有所补充,勉强招募到两万多人,但大部分“皆游荡之辈,俱非经战之辈”。换句话说,不是老油条子,便是新兵蛋子。
——南明方面。
李定国入湘时的十万大军还剩下四万多人(有些部队没有从湖南跟随李定国到广西发展,另有一些战斗减员),很多都是大西军时期的“老革命”,经验丰富,英勇善战。
郑成功更猛,这些年在福建沿海“闷声不响发大财”,兵力达到十万以上,战船上千艘,水师实力绝对是全国第一。难怪他总是找郝尚久“打秋风”,海上又不能种地,靠着金门、厦门一隅之地,养活这么多人,实在是饿啊!
除了这两只正规武装以外,广东各地的义师相当活跃。钦州、廉州有邓耀等部,高州有周金汤,阳江沿海有李常荣,恩平有王兴,台山沿海有陈奇策。这些义师的前身大多是永历政权的正规军,普遍接受大学士郭之奇、南明两广总督连城璧的指挥。虽然实力有限,但由于地皮熟、人脉广,作为“民兵”协助主力作战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此看来,真是天赐良机!
套用一个英语句式:这个机会如此绝妙天成,以至于只会逃跑的朱由榔都看出来了!
永历七年(1653年)九月,朱由榔派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程邦俊赶赴广东,向节制各地义师的郭之奇、连城璧宣谕,阐明“藩臣定国,戮力效忠,誓复旧疆”,严令郭之奇、连城璧务必联络广东义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