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1 / 12)
各自为战
永历时期,朱由榔率领的“逃跑朝廷”与东南沿海相距甚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少有交集。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叙述南明的历史增添了一些困难。
为了确保情节的完整性,我只能通过频繁“换台”的方式,分开阐述永历朝廷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这种方式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些错觉,比如前面发生过的事、死掉的人,后面可能又会提及,所以先提前说明一下。
好了,现在开始第一次“换台”。
相比于“正面战场”的顺风顺水,清军在福建、浙江等“敌后战场”却屡屡受挫,鲁监国朱以海、郑成功、黄斌卿纷纷点燃抗争之火,搅得东南沿海不得安宁。
敌后抗清的主战场,自然非福建莫属。隆武二年(1646年)下半年,博洛带着投降的郑芝龙走了,鲁监国在郑彩的护送下来了。这一退一进,特别是佟养甲、李成栋在辜朝荐的忽悠下进军广东,福建的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扭转。
清军在福建防守空虚,南明残余势力得到喘息和补充,并逐渐恢复元气,开始轰轰烈烈的抗争。不过,福建的形势远比广东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福建巴掌大的地盘,南明的抗清势力分成了三大派系:
——“浙系”,“核心”是鲁监国朱以海,驻地长垣,主力是建国公郑彩的部队,主要将领还有定西侯张名振(驻舟山)、同安伯杨耿(提督)、定远伯郑联(总兵)、闽安伯周瑞、平夷伯周鹤芝、荡湖伯阮进(驻舟山)等。
——“闽系”,“名誉老大”是郑鸿逵,刚刚二十岁出头的郑成功负责具体作战指挥,驻扎在厦门、金门地区。虽然郑芝龙曾经手握重兵,但大部分跟随主子投降,又被郑彩、郑联分走一部分,所以郑鸿逵、郑成功撤到金门时,并没有带走多少人,基本上是白手起家。
——“地方系”,主要是指各地官绅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师,将他们单独归成一类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些人“反清”是必须的,但反了之后服从谁的领导很难说,鲁监国、隆武(郑成功代表)、永历都是可能的选择。如果觉得选谁都不合适,那就自己领导自己。其次,即便选择其中一个投靠,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还是单打独斗。
三大派系的关系比较微妙,鲁监国指挥不动郑成功,郑成功也不敢拿鲁监国怎么样,地方义师更是抓瞎。尽管抗清的武装遍地开花(清浙闽总督张存仁曾向朝廷奏报福建“遍海满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