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敌后(2 / 12)
在在皆贼”),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好在大家还比较能够顾全大局,互不干扰,只是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作战计划随心所欲,相互协同就更谈不上了。
有人说,福建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抗清武装的战斗力,为清军进取福建提供了便利。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统一指挥是否能够提高战斗力,关键要看是否有人能够胜任。湖南倒是何腾蛟一个人说了算,结果大家一起大踏步溃败。后来的事实证明,凭朱以海、郑成功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水平,都不足以指挥“大兵团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打乱建制、各自为战,不仅清军看着乱,自己都觉得相当乱,福建才有可能撑得更久。
此时的福建,确实已经成了一团浆糊!
“浙系”方面,鲁监国趁着清军兵力空虚,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底在长垣誓师,着手准备收复失地。誓师之后,率先动作的是驻扎在海坛岛的周鹤芝,这可是一个传奇人物。
周鹤芝,字九元,福建福清人,海盗出身,早年在福建沿海劫富济贫、闻名乡里。在此期间,周鹤芝与倭寇打过交道,并让儿子拜倭寇首领撒斯玛为义父。崇祯时期,周鹤芝接受朝廷招安,昔日的海盗摇身一变成了“缉私警”。隆武时期,周鹤芝被任命为水师都督,调往舟山,协助黄斌卿防守舟山。
撒斯玛后来做上了倭国的大将军,周鹤芝就想凭借自己的“海外关系”去倭国借兵抗清。黄斌卿不同意,说中国人的事情还是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没必要引狼入室。性情刚烈的周鹤芝愤然离去,返回福建。郑芝龙决意投降清军,周鹤芝以死相谏未果,率部撤守海坛岛,继续跟清军死磕。
长垣誓师后不久,周鹤芝率兵攻占福清的海口镇,一度占领了近五个月。六月,清军攻陷海口,驻守在此的参谋林籥舞、总兵赵牧战死,周鹤芝被迫退守海坛火烧屿。
周鹤芝出师不利,急于求成的朱以海想“擒贼先擒王”,于二月初八派兵进攻福州。清军虽然兵力空虚,但留守部队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朱以海也没多少军队,省会福州根本就啃不动。
福州失利,朱以海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后派兵进攻兴化(今福建莆田)、福清。朱以海认为,驻守两地的都是前明降清将领,兴化是张应元,福清是张心裕,应该比较容易策反。
事实证明,朱以海还是太天真。张应元、张心裕比正儿八经的清军还要狠,铁了心地当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