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6 / 17)
期过久,不但医生没法生存,恐怕病人都会投诉见效太差太慢。据说体现了这个世界发展步伐的“效率”就是这样要求的。
“古典派”并不如名字听上去那么温文尔雅,这一派人对现实状况提出了许多激进的批判意见,称当前心理学界的方法是“反心理治疗”的。
他们指出,经典精神分析,就像医生循路走进病人心灵的房屋,在里面做客,喝茶、聊天,帮病人收拾房间,通过一段时间的勘察,找到造成房子倾斜的那部分地基,然后和病人一起想办法修缮。地基的问题解决之后,再适当调整房子里的物品摆放、通风和采光,就是一栋让病人觉得宁和舒适的房子了。这将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和意志力的过程,像弗洛伊德治疗伯爵夫人前后花了二十几年。
实际上,治愈病人的不是找到朽坏地基的一刹那,而是用心而漫长的过程。修缮好这栋房子的也不是医生,而是病人自己,医生只是一个陪伴者,他必须有专业素质,必须敏锐、温柔、坚忍,但是他唯一需要付出的是真实的关注和无条件的关怀。也可以这么说,房子之所以变得宁和,其实并不是谁做了什么。这种可以长久在病人生命中延续下去的宁和,凭借的不过是医生在房子里坐着,坐了很多年,留下了温度。
“古典派”把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称作“把驯兽的方法用于人类”。确实,多数现代疗法,都是用诸如重复刺激、建立类似条件反射的思维关联、通过训练形成熟练反应等方式,将病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用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模板压制成型,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治疗。
比“驯兽”更糟糕的,就是开处方,用一种或几种抗抑郁药对付成千上万的病人,病人的处境“简直连实验室的老鼠都不如”。医生的行为有如“随手向门外撒一把灭鼠灵,听任有的老鼠中毒倒下,有的挣扎数日康复,有的毫无反应”。
从这些主要观点就可以看出,当初“古典派”立场鲜明,言辞犀利,与整个学界呈剑拔弩张的态势。“古典派”人数并不多,但都是业内的精英,李嘉文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一开始他并不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资历还完全够不上。后来,高调一时的“古典派”很快瓦解,这也是可预知的结局。
派别的核心人物动机不纯,他们本来就是为了博取业内的关注度,目的达成,医药公司招安的大笔贿赂也收到,他们当然就悄然退出了。另一些跟随的人顶不住外部的压力,同行的讥讽和医院的警告,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