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3 / 6)
能会听到:“我有太多电子邮件要先回。”你也可能听到被动一点儿的解释,比如“别人给我的反馈太慢了。”这种被动化的声音,就像伪装设备一样,掩盖了延误的具体原因。
一旦开始拖延,自我欺骗就会接踵而至。你会想:“我应该休息会儿,待会儿我再继续。”你通常都不会好好检查一下,这些分心的理由是不是讲得通。
来吧,我们商量商量,该怎样打败你的拖延思维。我们一起看看,这种思维的具体形式和导向,以及你可以拿什么来替代它。我们先看几种拖延思维的实例。之后,你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案去战胜拖延思维,进而成为一个干练的、高效的人。
拖延思维的种类
歌手兼演员迪恩·马丁,在歌曲《明天》中捕捉到了这种“稍后思维”(later thinking)的精髓。在这首歌中,马丁唱到一扇破损的窗户、一个滴水的龙头,以及其他拖延的后果。他反复唱着一句歌词:“明天马上就到。”词作者很了解这种经典的拖延思维效果:既然“将来做”总是更合适,于是“现在”可以做得很少。
拖延思维是一种心理上开小差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回避紧迫而重要活动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却传达出同样的信息。“我得把这个点子再斟酌斟酌”或“我先睡会儿、休息好了再做”等想法,很可能是正在拖延的信号。当你感到疲乏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时,打个盹儿当然是个好主意,不过如果你正打算睡,却发现可以跟朋友聊上几句,而且马上就精神抖擞了,那么这个“打个盹儿”的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明天再做”的思维
“明日复明日”的陷阱,机巧而复杂。不过,你还是可以在另一个层次上运用这种思维。在“明天再做”思维的外衣下,你执行一项任务的条件依赖于先完成另一项。这样你就有理由推迟那些原本紧急的任务了。通过这种条件化的思维形式,你就成功地把一项意外任务与另一项拴在一起,然后把它们统统推迟!
你想拿到MBA学位,因为你能预见到它对你大有裨益,你想得到这些好处。你坚信从课程中得到的知识和学位给你带来的地位会开启光辉的职业前途,并且获得收入上的显著增长。但是,你对自己说,你得先收集和消化所有相关的MBA项目信息,以确保正在申请的项目是最好的。然后,你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拖拖拉拉。当你拿到材料后,你又拖着不去看它们。好一个美妙的“明日复明日”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