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5 / 6)
我们的眼球,把我们并不坚定的注意力,切割得七零八落。
“战拖”(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千差万别,而且看起来都很顽固。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与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俗称多动症)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
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它的起因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拖延症”的灵丹妙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依我个人浅见,目前常用的战拖方法,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另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
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防止反复,但改变周期较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
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
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