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4)
宋问那份依据现代制度结合原身策问, 写出来的关于慰伤兵的折子, 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讨论不断。
毕竟大理朝与现代不同, 很多提出的计策看着不错,要实行起来实在异想天开。
健全制度,防止腐败,这项十分可行。
只要皇帝用几个绝对忠心的亲信把控相关环节,那完全不用担心制度能否顺利推行, 以及有人阳奉阴违的问题,反倒比现代更能取得效果。
但让伤兵、残兵就业的问题, 就不行了。古代本就地少,加上主要是粗放型农业模式,商业以行商或简单手工业为主,其他需要人力的行业基本没有, 非常的普通百姓都找不到活干, 何况这些伤兵、残兵?
还有不少条款, 朝堂上都在争论,但这些都不关宋问的事了。皇帝也召见过他, 就他折子上所言的计策进行询问,不过宋问不懂这些, 也就是现代的时候听说过其中一二,自己补充删减了,交了份折子上去。
这时候,他失忆这点就很好用了。凡是不知道的, 一律摇头说是想不起来,皇帝见他一问三不知,也没办法,只能放人出宫,自己找其他官员商量。
而宋问也没闲着,他正忙着在宅院那块润好的田种水稻。
六月下秧苗,已经晚了一个月,再不种,就只能错过今年的种植。之前萧略说让宋问去他庄子上取秧苗,如今两人别过,话还是宋问说的,当然“骨气宋”肯定是不要萧略庄子上的秧苗了。直接与阿眠一道出城去村子里打听,哪里有秧苗卖。
大理朝京城靠北,种稻的非常少,权贵富户庄子上有,但也少,灌溉太麻烦,产量也低。前段时间手摇水车出现,他们庄子上倒是想着要造,从而多种些水稻,但宋问直接把水车方子给了皇帝,一下子他们就造不起来了,种的也就没能增加。
而普通百姓没有充足的人力和田地去种水稻,种的人就更少了。宋问和阿眠一连跑了好几个村子,总算是找到了一家。这家家中有人是行商,从南方带了稻子过去,算好日子直接种了下去,但那一块地里长成秧苗的稀稀落落的,跟种了一亩地杂草似的。
那人都快愁死了:“你们看看,这稻苗你们就是再多走几个村子也找不到,只有我家有。只是这东西只能在南边种,我带了一斗谷子,不停挑水浇地,也只长出这么点。我本来还指望宋大人给村里造了水车,能省些挑水的力气,说不定能长好。谁知道现在水车是没了,我家中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