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北宋(八十二)(5 / 12)
不可谏帝王,能够对帝王之行发表意见的只有谏官,而和御史相反,谏官只能对事,不能对人。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御史是谏官,他也不能说皇帝老婆生不出儿子有错,只能针对某件事,譬如帝后关系不太和睦,亦或者是皇帝没有认认真真生崽崽这件事情上给予意见,对着皇帝明明白白说你生不出娃这种事更是大错特错,
严格来说确实是他失了分寸,若是再让他说下去,毫无疑问这位御史台官的最终结果也不咋的,估摸着他刚站回去下一刻就要有人来弹劾他。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帝王,他们想要看看帝王究竟是何表态。
便见帝王一脸关切之态,他竟从台阶上走下,亲手将这御史的脸扶正,然后一脸关心得连声叫着太医赶忙将此人带走治伤,至于晏殊本人,他只淡淡提了一句,“先归家反省,等候发落”。
然后寻了个借口,便匆忙离开。
是的,仁宗皇帝在此时此刻选择了拖字诀,夏安然默默看着帝王一溜烟离开的背景,仿佛能够从滚滚红尘之中看出了皇帝愉快摇晃的大尾巴。
他再回头看看不慌不忙对着空无一人的前方谢恩站起的晏殊,默默看向了手中的“凶器”,猛然之间感觉自己学到了什么。
谁知他刚这样想,便感觉到了面前投过来的严厉目光,定睛一眼看过去他爹捏着手中笏牌,眼中闪烁着警告,大意是“你小子不许学!”
夏安然干咳一声,将蠢蠢欲动的小心思给按了下去。
这件事情一出之后,接下里朝堂上争论的重点立刻从天灾人祸,直接转为了如何处置晏殊。
虽有不少臣子在其中努力将话题导回正路,奈何或明或暗的搅屎棍太多,不过几个来回,之前的大好局面均被搅黄,最后这些人也只得讪讪退下,并名正言顺得迁怒到了晏殊身上。
天圣四年的夏天,除了晏殊遭遇贬官之外,朝堂上下政策并无太大变动。
原以为会得到惩罪文书乃至于被勒令停止修筑堤坝的范仲淹看了看送来赈灾物资的衣服动动嘴。心中万语千言一时述不得,只能面向汴京城长跪不起。
晏殊用他自己一个人,拉稳了满朝满堂的仇恨,给了仁宗以及所有他拉拔起来的臣子呼吸的空间。最后他被贬为了宣州知州,此处在现代属于长三角发展区,但是在北宋尚未大面积南渡的时候,此时的南方还属于开荒之地。
离京的那一天,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