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你懂什么(2 / 6)
龙朝辉的入世之策得到了百官的响应。官场上的好评。
文人喜欢和他交往,部队愿意听令。让他的形象一下子从以前那个冷酷的人变成了通情达理,礼贤下士。人人尊敬、一身浩然正气的新形象。
有了这些基础,当他提出要重新核实隐太子萧的疑案时,已经没有人反对了。反而更多的是支持,大理寺的人翻阅了二十年前的旧案,杭州知府将二十年前有关案件的文本一个不拉的整理出来。
翰林院的人给予了声势上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哪个案件确实有不少的疑点,大力支持龙朝辉重新查案的提议。
军队不问政事,但都是他的手下,当然是全力的支持了。就连大内总管府也出面支持了,新上任的太监总管路一明对龙朝辉心服口服。
众多力量的支持,皇帝的许可,一时间,二十年旧案的彻底清查行动无可阻挡的展开了。
这里面当然有太子晨的反对。
但太子的势力太薄弱了,在龙朝辉的“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政策下,太子身边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就连兵部侍郎,原本是太子晨的人,现在也很快倒向了龙朝辉一边,兵部侍郎只认实力,现在龙朝辉的实力在军队中有着巨大的权威,他不倒向龙朝辉,那倒下的很可能是他自己。
太子晨的势力一天天薄弱下去。
而龙朝辉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他的形象也伟岸起来,他经常和翰林学士们呆在一起坐而论道,渐渐地他的一些语录已经成了学士们效仿的对象。
“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生何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论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这些龙朝辉平日里随口说出的颇具哲理性地话语,被翰林学士们收集起来,细细对比,琢磨竟然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一些翰林根据他的一句话就能写出一本书来分析这个命题。
龙朝辉学识的形象在翰林们中竖立起来。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学习的楷模。
而更多的人已经将龙朝辉和董仲舒相提并论了。
龙朝辉的儒学形象逐步在士大夫们中间得到了肯定。不少人说他的学识水平很可能要成为“内圣”大顺朝即将又要诞生一个圣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先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