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三娘(2 / 3)
道家以出世为理念,儒家则是以入世为理念。万象放下不可能,但在儒家学说里可以做到“正心”,所以,老夫一直强调养气之说。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已达到圣贤的境界。”
“养气之说?”龙朝辉听罢眉毛一挑,他没有想到,其实儒家不光是强调读书,为国出力,而更强调的是养气。近乎于道家的修炼之法门了。看来自己书读的还是少,竟然没有领会在茫茫书海中也有修炼之功。怪不得老师颇有长生之象,难道儒家的学说达到一定境界可以和道家,佛家一样,化臻入境?
董仲舒娓娓道来:“养气即使浩然之气,古之圣贤身上都有一种气场,这就是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并不是权势的显赫,地位的尊荣,浩然之气来至于自我与天地之间的融合,所谓‘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那是一种真力的弥漫,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修炼浩然之气,他使得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此时,人的身心成为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体,就可以达到无坚不摧,大无畏的品格。”
“儒家也能修炼吗?”龙朝辉再次疑问。
董仲舒微笑着点点头,“当然可以,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可是如何修炼呢?”他知道道家和佛家都有修炼的法门和口诀,唯独儒学,似乎除了多读书,读好书,并没有任何的修炼口诀。
“读书读的就是正气!”这是他唯一领会到的法门。而现实中很多人读书并没有追求正气,而是成了官场的敲门砖。
董仲舒缓缓道来:“儒家当然也分层次的研修,只是儒家强调的是无为,所以不明显罢了,平常我们所称之的读书人,大都叫做书生,其实书生就是一个层次,看了些书懂了些道理,就可以叫“书生”了。书在研读下去,考取了功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用“文人”来称呼了。如果这个时候并没有将读书放下,继续深入研讨,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就可以称作“学士”了。在往下研读,有了理论素养对读书有了更深的研究,就有了思想用运和理论方法,可以弘扬儒家学说,达到身心修养的境界,就是“内圣”了。如果可以用读来的书达到治国平天下,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经世致用,学以贯通,教化于人,就是“圣人”级别了。古往今来能达到圣人级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