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1)(10 / 11)
只收了他一本书的成本钱。小时候不解其意,现在才恍觉,那篇短短的课文,本身就是作者为追悼鲁迅先生而写就啊。鲁迅那时候已经死了。明白了脱离了课本的鲁迅是怎么样的人后,我终于开始真切的难过起来。本副本的名字“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选用了先生的一句诗。
题外话:华侨中国抗日的援助是巨大的。“九一八”事变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侨胞采取各种形式为祖国捐款,其中印尼华侨捐款国币60万元、毫银6万元、荷印币21万盾汇回祖国。“一·二八”事变时,十九路军收到的1068万元捐款中,华侨占了四分之三,单单印尼一家叫做三宝垄华侨救国后援会的组织就汇寄来银元57000多两,国币7万多元。全面抗战开始后,南洋侨胞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共推陈嘉庚任主席,统一领导南洋各国对祖国捐赠款物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各地华侨向国内汇款平均每月达2500万元。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仅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交给国民政府的捐款数就有4亿元左右,相当于当时抗战经费的三分之一。
其二是认购国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曾发行过多期国债,其中第一期救国公债就达5亿元。购买者半数以上为海外侨胞。其中,缅甸专门成立了150人的缅甸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部分侨商变卖了仰光安溪会馆、南安工等会所产业购买救国公债。抗战胜利后,这批国债不少并没有兑现。有学者统计,1937至1939年间华侨购买国债达11亿元,占这段时期发行国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强
其三是侨汇。侨汇是华侨汇给国内亲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的赡养费。侨汇的数额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分水岭,之前平均每年约3亿元左右,之后侨汇数额剧增,1938年6亿元,1939年约12亿元,1940年15亿元,1941年约20亿元。考虑到当时中国政府发行的法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这些侨汇所发挥的作用比其实际价值更大。整个抗战期间的侨汇收入,既弥补了中国的贸易逆差,还被作为发行纸币的基金,起到了稳定战时经济的作用。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来之我国财政》一文中说:“我国抗战已三年有半,财政金融基础仍异常巩固。”他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海外华侨有大宗汇款回国,充实外汇”。
其四是物资援助。除了经济支持,南洋华侨还向国内捐献了包括药品、车辆、服装以及飞机、枪械等紧缺的战时物资,据史料记载,在抗战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