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心结(10 / 15)
扭,自己当然只好热情一点,不然云哥怎么会成为自己的好兄弟?
朱和昶失笑了片刻。
吉祥一双眼珠滴溜溜转来转去,写满精明。
看来皇上虽然因为登基而有所变化,越来越威严,但和傅大人的情谊依旧,傅大人对自己有恩,帮自己洗刷冤屈,重回皇上身边,不管从私情还是以后的前途来说,以后见到傅大人,一定得小心伺候!
……
次日开始,傅云英分批接见自己的幕僚。
她询问哪些人熟知朝廷律法,有三人称自己略通一点。
“有事劳先生们去办。”
她示意王大郎把几本曾经流行于市井的小说拿出来。
众人传看那几本小说,问:“可是这几本小说有什么不妥之处?”
傅云英淡淡一笑,道:“并无不妥,只是想请先生们照着这几本小说写几本断案的书。”
包公案之类的小说曾十分流行,那段时间天南海北写小说的人都想方设法搜集各地轰动一时的案子,假托包公之名,写成小说,卖得非常好。
后来有人投机取巧,干脆找来官府判案的文书,从整个审案的过程到最后的判词、判罚,全部一字不漏照抄下来,也十分畅销。
写书对幕僚们来说不算难,不过他们不明白傅云英的目的。
“民间百姓,尤其是内宅妇人和不识字的人,不通律法,常常被欺瞒勒索。先生们便以几桩常见的案例为素材,将诉讼过程详细写出来,写得越通俗易懂约好。”
幕僚们心思灵活,不必傅云英多解释,只听她说到这里,心中雪亮。
平民大多不识字,不通律法,大多数人还以为告状只要到衙门前击鼓就行。大人是想用市井百姓最喜爱的小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学一点基本的律法常识。
这倒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只是做了短时间之内并不会有什么效果,而且没人会因此感激大人。
吃力不讨好,大人为什么还要去做?
傅云英不必和幕僚解释自己的想法,只需要吩咐下去就行。
她还道:“书写成之后,编成曲子,教会戏班子,让他们四处传唱,尤其是要到各地乡间传唱。所有费用,都记在账上,按老规矩,各有奖赏。”
幕僚们应喏。
可别小瞧戏班子,他们四处漂泊,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