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挽天倾(八)(2 / 8)
看着这位大唐天子。
高力士还想什么,但李隆基这时却再也撑不住,此时此刻,他固然对萧去病恨到骨子里,但同时想到萧去病之前的胆大妄为,之前的藐视苍生,他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从头到尾,这萧去病都没把自己当皇帝,都没臣服自己。弑君的事情,他还真做的出来。
李隆基强撑着道:“萧卿一心为国,朕准了!”
李隆基金口一开,萧去病便忙不迭再次长揖到底,然后催促李隆基立即亲笔写下圣旨,盖上玉玺,再由宰相杨国忠签名盖印,交给自己。
这种敕旨,自然不够正式和规范,至少在贞观和永徽年间,这样的圣旨,就基本等于废纸一张,没有半法律效力和合法性,拿到下面去,也是没人会实行的。
因为按照制度来,所有的圣旨,必须由相当于后世秘书处的中书省起草,至少三名主官签字,再拿给皇帝过目修改完,再返回中书省至少三主官签字。
然后这封敕旨才能拿到类似后世审查部的门下省让至少三名主官去审核,若是这三人不同意,这封敕旨便不合法,不能发出去;而若是门下省同意或者作出了修改,也还要送回给皇帝,让皇帝认可才行。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敕旨想要发下去,皇帝先要和中书省的秘书们共同起草商量,之后还必须过门下省的审核这一关,还是得商量、博弈。
最后拿出一份皇帝和门下省官员都同意的方案出来,再去交给类似后世国~务~院的尚书省去执行。
然后还需要尚书省的大佬们和具体办事员过来一起签名,表示俺们在什么时候已经收到圣旨了,准备什么时候派谁去执行。
这样才是一封合法的,有效力的圣旨敕书,在那个时候,皇帝是和三省的中~央高层共同制定策略,共同管理国家,皇帝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所以那个时候,每一道政令,每一个决策都凝结了皇帝和大臣精英们的智慧和心血,所以那个时候大唐飞速扩张,一下变得极其强盛。
大唐更是在那一段时期,开了挂一般,在强敌环伺大环境下,竟然能够不断地只用极少量的兵力,对所有的外敌依次用兵,借力打力,挨个修理,一次又一次的以少胜多,百战百胜,一万灭十万,两万灭十五万,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愣是打趴下所有的敌人,消灭了超过自身兵力几十倍的敌人,将疆土扩张到最大!
重要并且神奇的竟然是,这样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