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大治(3 / 5)
的衙门架构,此时不得不统统打散,此前朝廷的差役来源,除了一部分专职之外,绝大多数,都是服徭役的壮丁,这些人在以往,倒是勉强能够胜任一些事,可是到了如今,无论是捕盗、灭火、征税、文书、修桥补路、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登记户籍、接待商贾、居中协调交易、计算钱粮,如此种种,那些大字不识的壮丁,几乎都无法胜任了。
唯有专门的人才,方才将这些事做好。所以五军府的差役,已经直接从太平学里招募了,学了律学、算学、明经、水利的人才。几乎是有多少要多少。而捕盗、灭火的人员,则索性从神策军的退役人员里调拨。
可是这些读了书的人,若是像从前摊派的徭役一样,直接征调你来,随便给一点口粮就可以使唤,显然已经不太可能。
于是乎,就免不了要给予合理的报酬。
在这种情况之下。五军府则效仿神策府一样,开始制定吏员的薪金体系,一等吏每月得钱多少,二等吏得钱多少,总共九等,从最初的一月一贯两百钱。再到最高的每月十三贯,全凭你自己熬资历慢慢来。
单是这一笔开销,就足够让郑荣肉痛了,三十一州,一百多个县,招募的吏员接近三万余人啊,这三万人。每月的薪金,一年下来,可就是近百万贯钱不见踪影了,再加上其他的开销。足足两百万贯不见了踪影。
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衙门的专业化,某种程度,让效率大大的提高,以往征税,大多是靠那些差役,可是效率低到令人发指。几个会算数的,加一大群大字不识的人,要征一个县的钱粮。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专门的税吏,几乎都是从太平算学里征募来的算学能手。各种账目一清二楚,查起帐来也不含糊,一年下来,虽然税额没有增加,可是收取上来的税,却是足足增加了近一倍。
而从退伍军人之中招募来的捕役,显然也极有效率,从前的差役,大多数都是本乡就地招募来的壮丁,乡里乡亲,许多事根本无法去管,因而罪案频发,再加上这些人压根就没有战斗力,即便给了他们枪棒,一旦遇到聚众的人,也只有落荒而逃的份,可是现在的捕役则全然不同,在卫州只有捕役一百二十人,可是效率极高,往往几个人,就可以独当一面,寻常的泼皮见了,也只能绕道。
也正因为如此,郑荣发觉,这个钱确实没有白花,因为往往他颁布下去的政令,总能切实的施行,不再像其他地方那般,无论怎样三令五申,最终都是屡禁不绝,官府想要施政,少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