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光明的未来(大结局)(2 / 5)
但小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他并未完全理解施利芬计划的精髓。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诱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助右翼的成功。
小毛奇却不仅增强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许左翼发动攻势,结果却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对抗德军右翼的能力。所以,毛奇虽然接受了施利芬计划,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
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英法联军终于依靠铁丝网和堑壕扼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势头,而俄国兵力的数量和动员的速度也已超过了施利芬当年的估计,德军还是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
战事的僵持对中国来说是天赐良机,而且这个良机是中国几年来卧薪尝胆,并在青岛战事中用鲜血和生命抢来的。对此最感高兴的自然是陈文强,他仿佛又找到了先知般的自信,精力充沛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德国商品现已经从亚洲市场上完全消失了;美、英、法、俄等国全都倾力于与德国的战争,他们对亚洲的商品输出也急剧减少,其结果是几乎全太平洋地区都发生了商品匮乏的现象。
中国货和日本货取得了独占市场的优势地位,以非常高的价格畅销于亚太地区。而中国货因为销售渠道的广泛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在与日本货的竞争中占据了风。
有趣的是,对于中国商品,欧洲方面竟然也备感需要。尤其是俄国,经由陆路大量进口中国商品,以接济其军队和远东地区需要。英国、法国也从中国订购了大批商品,钢铁钨矿坦克飞机,中国政府是来者不拒。
在超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的社会生产全面攀升。化学工业、轻工业、电力业的产值普遍增加了四至五倍甚至更多。
国内的大小公司企业和个人,都在利用国家政策的惠泽以及千载难逢的机会分羹一杯成为巨富,社会上借助日本的说法将之称为“成金”。
在战时的经济景气下,中国的新设企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活泼态势。全国各大企业的资本总利润率1914年时仅为8.1%,而1916年则达到20.9%,钢铁、轻工业等部门达到200%到300%的利润率是很正常的。
而随着德国潜艇战的展开,英法两国造船的速度赶不上被击沉的速度,不得不向其他国家订购商船甚至是军舰。这使得造船行业的利润率甚至达到600%。
许多企业和个人怀着投机冒险心情,趋之若鹜地投身于“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