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升与不升(2 / 8)
“爱卿啊,既然大道正途不曾有亏,些许家事小事,就不要斤斤计较。”
立太子关乎国本,自己随口说个皇太子大婚,当然他也算略得意了一些,毕竟自己也算操办第一场盛大婚礼——这是超过太祖、太宗与先帝的,皇太子婚礼这也是第一次,随口就叫出来了。
他当时也意识到不大好,可他也不想改口。
不过一个称呼,自己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又何必如此苛刻斤斤计较。
所以他没如以往那般以宽仁君主的姿态接纳,而是坚持自己的口误。
有几个言官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有劝谏皇帝的义务和使命,尤其如果皇帝不肯采纳反而驳回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狼见了血的冲动——为了匡扶皇帝大业,在所不惜,文死谏武死战,古来皆如此。
原本就差点演变成年轻言官们打鸡血怼皇帝的行为,好在被蔡政和杨琦两位阁老及时制止了,将都察院都御史请了去,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承认皇帝不易,也要维护皇帝内心的尊严,约束言官们,不要动辄就要死要活的摆架势。
这时候用不到。
估摸着是绍庆帝还算听劝,言官们没机会发挥血谏的伟大而悲壮的作用,所以内心深处藏着暴动因子。
都御史传达了阁老们的意思,把皇帝那一套昏不昏,混不混?既然还不差,干嘛为这点事情揪着不放?
都御史还语重心长道:“也不算大口误,陛下说着痛快便说去,行文记载则按制即可。”
这个意思就是要安抚言官们,皇帝过嘴瘾就过吧,你们把书面语把好关就成,到最后依然是只有皇帝用大婚,皇太子用不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史书、文书等都是朝臣们书写,皇帝也不会自己留下什么的。
这样才算解决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口水战,并没有引发什么大事故。
否则就要以一次口误引起的口水战导致一场无法收场的言官灾难而被载入史册。
此事发生在林重阳中进士的前一年,后来听沈之仪说这事的时候,他觉得皇帝也真是不好当,强硬了被人说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要是略微温和一些就有官员们蹬鼻子上脸想要靠着拔拔老虎牙来给自己贴贴金。
不过这也能说明皇帝们和言官相爱相杀的关系,既需要言官们督促监督朝臣,又不喜欢言官们将眼睛整天盯在自己身上,管宫里的闲事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