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失控(3 / 6)
定也是一个转机。”
古力的几个侍从,陪着林氏和娇娥去了于府,但于府并不见客。
林氏抱着匣子,站在门前,不动。
赵兴也跪在未央宫东门外,不动。
昨夜,他辗转难眠,点着蜡烛读书来排遣内心的苦闷。
身为罪臣之子,他怎么能在皇上身边任职;身为赵家的嫡子,却没有一点办法来救出父亲。
古力默不作声地在一旁陪着,她翻到了“缇萦上书”篇,递到了赵兴的眼前。
虽然林天将计划告诉了她,但林天的计划不一定能成不是吗?趁着皇帝尚未作出决定,何不借此为自己和赵兴争取一次呢?
她离不开赵兴。
赵兴见了书篇,眼角跳了一跳。
文帝时期,缇萦的父亲被诬告治死了人,被押送到长安施刑。
缇萦家中只有五个女儿,作为家中最小的小娘子,缇萦跟着押解犯人的队伍餐风露宿,风雨无阻,一路用心照顾父亲。
到了长安城,缇萦竭尽全力都没有办法解救出父亲,便跪在未央宫门外,递上自己写好的文书给皇上,自请做官奴婢,以此来赎父亲的罪。
文帝见缇萦的言辞恳切,非常感动,便废除了割去鼻子等肉刑,并且免了缇萦父亲的刑罚。
缇萦的孝行不仅解救了父亲,还帮助了许多受此刑罚之苦的百姓。儒家将此作为佳话,列入孝行篇。
赵兴心中有所感悟,他看了看古力,做出了决定。
他跪在未央宫门外,请求小黄门将自己的上书呈递给皇上。
萧望之知道赵兴愿意去西域,开拓西域诸国和大汉之间互市,换得父亲无罪时,感叹数声。
“若是此事得成,比起当年张骞的功绩也毫不逊色了,张骞为此封侯,但此子愿意以此来换父亲无罪,孝心可表。”,萧望之感叹道。
近五十年前,大汉远征大宛国取胜,在敦煌设立了驿亭,在轮台和渠犁驻兵屯田。只有使者校尉在那里统管,去了那里,生活艰苦不说,还要面对着匈奴和其他附属匈奴小国的攻击。
虽然大宛国答应和大汉之间进行互市,但从未做过的事情要做起来,必然需要大宛国的全力支持,还要防备着其他国家,尤其是匈奴的捣乱,这是一条坎坷的路。
这个如玉般的少年郎去了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活着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