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4 / 5)
特别是祖宽,伏兵出现后,他非但没往前跑,反而亲自断后,就地组织反击。而他手下的关宁军,似乎也没有想跑的意思,左冲右突,大砍大杀。战斗从早上开始,一直打到晚上,伏兵打成了败兵,进攻打成了防守,眼看再打下去就要歇菜,撒腿就跑。
前后三战,张献忠损失极为惨重,死伤无数,被打出了毛病,据说听到卢象昇、祖宽的名字就打哆嗦。
河南不能待了,他率领军队,转战安徽。
相比而言,高迎祥、李自成的遭遇,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只有更惨,没有最惨。
高迎祥第一次遇见卢象昇,是在汝阳城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他的手下,有近二十万人,光是营帐,就有数百里(连营百里),浩浩荡荡,准备攻城,看起来相当吓人。
而他的对手,赶来救援的卢象昇,只有一万多人。
其实一直以来,官军能够打败民军,原因在于官军骑马,而民军只能撒脚丫跑。
但高迎祥是个例外,我说过,他的军队,是重甲骑兵,而且每人有两匹马,机动性极强,而卢象昇手下能跟他打两把的,只有关宁铁骑,且就一两千人。
更麻烦的是,当卢象昇到达汝阳的时候,军需官告诉他,没粮食。
没粮食的意思,就是没饭吃,没饭吃的意思,就是没法打仗。
一般说来,军中断粮一天,军队就会失去一半战斗力,断粮两天以上,全军必定崩溃。
卢象昇的军队断粮三天,没有一个逃兵。
这个看似没有可能的奇迹,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卢象昇的一个举动——他也断粮。
他非但不吃饭,连水都不喝(水浆不入口),此即所谓身先士卒。
所以结果也很明显——得将士心,同仇敌忾。
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
公平的卢象昇,是个很聪明的人,经过几天的观察,他敏锐地发现,高迎祥的部队虽然强悍,但是比较松散,选择合适的突破点,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卢象昇选择的突破点,是城西,鉴于自己步兵太多,骑兵太少,硬冲过去就是找死,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同志鉴于实在干不过魏国的骑兵(蜀国以步兵为主),想到了同样的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