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趣事实业(6 / 9)
什么东西上去,随笔也好,时评也好,小说也罢,一为巩固人气,二为利用她的人气带动杂志的销量。
因为苏夏的名气最大,出版社和网站在宣传《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往往喜欢将她的名字和这本杂志挂在一起,明明是出版社和乌托邦联合办的,但是给某些不了解内情的读者看来,就好像这本杂志是苏夏主办的一样——虽然将苏夏持有大部分出版社股份和部分乌托邦网站股份这一点算上的话,这样说其实也不过分。
写小说+出版杂志+以自己的名气吸引新进作者制造以自己为首的文学团体——这样的发展路线,倒是让苏夏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后来她记忆力比较出名的两位80后作者,一人走的是青春蛋疼风,一人走的是犀利深刻风,同样拥有着极高的人气和带动市场的能力,也都办过杂志,拥有过其他实业。这两位作者现在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仍然走这样的路线——只是明明是他们两个人首先开创的这种路子,现在倒是让苏夏担了个先行者的虚名了。
出版社,乌托邦网站,以及杂志三方共享作者资源,加上名气大,铺设的面积广,三方很快聚起了大批的作者资源,虽然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被捧红,但是大多底子文学功力都不差,能不能混的出头只是时间问题。以前的很多公共文学平台因为缺少好的稿件资源,所以大多气运不长,但是现在出版社和杂志收到的稿子完全可以让他们慢慢挑慢慢捡,精益求精,三方在文学圈的风头一时无两,基本上能够在春江出版书,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以及在乌托邦获得力捧的小作者都会被文学界看好,三个公共平台组成的合作圈被外界称为“文学圈的造星机器”,被推出来做代表的典型人物就是苏夏。因为她的路子就是由出版起家走红,网络上发表作品大红至全国,现在又主办杂志等实业,一步一步走的稳扎稳打。(外界看来)
其实要成为这样一台造星机器,实体书,杂志,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最主要的是他们背后有鸿远公司这样一个商业巨头做支持,财力没有压力。所以只要三方合力捧某个人,想不红都难。只是出版社旗下作者太多,能出头的只是一部分,时间长了,就有些作者耐不住寂寞,确定自己没有得到力捧之后,都被挖到了其他的网站和出版社,挖去之后倒是不少人都能出书了。
刘主编一时对那些人的跳槽行为感到非常的不满,甚至多次在开会的时候让编辑看牢自己手下的作者一点,省的他们常常“叛逃”。对于说话一向很圆滑很懂分寸的刘主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