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5 / 8)
安觉得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修好了路,里面的人出得来,外面的人进得去,有来有往,这样才能够慢慢发展起来。
换到古代的大楚,也是一样的。
古代人安土重迁,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普通百姓出门风险太大,说不准就在什么地方没了,回不了家。所以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一次远门,生活的范围就只在村子里。
但是路修好之后,即便是村中居住的百姓们也可以随便出门进城,甚至到更远的地方去讨生活。
当然,如果只是因为这样就要花费一大笔钱去修路,恐怕朝廷那边说不过去。毕竟要出钱修路的是官府,是国库,并不是平安自己就能够做主的。
所以平安首先要说服的就是赵璨。
“皇权不下县。”这是大楚律之中规定的。
朝廷的官员只到县一级,乡中则由当地耆老或者有名望的员外爷,乃至当地世家、官员家眷等等商量着来办,最多从中择选出一个人来担任里正。
至于村子里,这时候的村庄,往往一整个村子都是一个姓氏,有自己的族长,祠堂和族归。对于他们来说,家族是比县官和朝廷更明白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由族长召集族人商议决定,根本不会惊动官府。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自治。
为什么古代经常会日子一不好过,某些地方就会有人揭竿而起,应者云从?就是因为这样的宗族制度,让百姓们对朝廷根本没有概念,更愿意听从族长和乡里有名望的长者们的话。
既然没有概念,自然也就无所谓畏惧,律法根本管不到他们头上。
看似这些人帮着朝廷管理百姓,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于朝廷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而这种宗法制度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普通人一辈子都只在那方寸之间生活,自然要受到宗族的掌控。如果路修通了,他们想走的时候随时可以离开,宗族对他们的约束,就不会再那么强了。
除此之外,乡间多有瞒报人口的事情。
大楚地方实在是太大了,反正山路难行,很多地方就算是亲民官也走不到,百姓们住在山里,一应的生活全都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出村子,自然更不需要受到官府的辖制。就算官府通知他们去报人口,他们也会想办法躲藏起来。
——上了户口,就要相应的纳税、抽丁,一个普通的家庭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