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把路修到京城去(4 / 7)
名下的产业,田地和铺子挂名在这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这样一来,这些铺子和田地自然不必上税,而地主和商户则会“孝敬”这位读书人。
于是随着国家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士绅阶层不断膨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朝廷能够收到的税自然就越来越少了。国家为了保证拥有足够的税入,只好收取更多的税银,但被盘剥的却不会是这些地主府上和士绅,而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一开始的时候普通百姓还能有自己的地,后来他们发现,税越来越重,辛苦一年获得的,也就仅够一家糊口。若是遇到灾年,那就糟糕了,连税都交不起,怎么办呢?卖地。于是地主手里的地更多,百姓的日子却越发艰难。等到这些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忍无可忍的时候,自然就会爆发新的战争,推翻旧的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但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改变,那么新的政权,也还是会走上旧的道路。
所以平安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商人和富户,士绅们的口袋里,把他们吃进去的钱拿出来,用一点分红吊着他们,用他们的这些钱来进行社会发展。
当然,跟田太监,平安不能说得太明显。只要抓住一个点就行了:钱放在那里,不会变多,但是拿出来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那就让就这些有钱人掏嘛。
田太监很快被说服,于是带着平安的计划书回京城去了。——好处也不是白拿的,平安索性将说服众人的重任交给了他。这也算是一场考验?田太监能够说服这一路的官员们,京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将来去说服那些士绅富户,就容易多了。
至于平安自己嘛,则是指挥着“道路公司的员工”们,开始修路!
弓箭厂交给有泰看着,水泥厂暂时由秦州府派人看着,反正目前出产的水泥也就只有平安这一家用,而且是在秦州修路。平安跟秦州知州深谈过后,决定免费为秦州修路,如此,衙门这边自然是全力支持他的。
很快,在平安和田太监的“里应外合”之下,沿途各地的官府,基本上都同意出钱修路。毕竟修了路,以后可以设关卡收“道路养护费”,对于衙门来说,也是好事。何况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听那位田太监的意思,陛下分明很关注这件事,若这时候不配合,恐怕这个官也就做到头了。
尤其是排在后面的官员们,他们本来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看到其他地方都出了钱,自然也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反正路先修起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