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如何让感情变深(6 / 7)
限制。这也是他没有被人彻底排斥的原因。
平安越看越觉得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啊。
冯玉堂毕竟年轻,对于西边的形势也不是太了解,把他派出去,能有多少用处平安也不知道,所以他一直想在边疆地区发展一些本地人加入皇城司。——虽说那摊子事目前已经不归自己管了,但平安始终觉得应该有始有终。
这个牛贺,就怎么看怎么觉得合适。
然后问题来了:人家好好的一个有前途的文学青年,凭什么要抛弃锦绣前程去边疆苦寒之地做卧底啊?
而且别看皇城司听起来很牛,但毕竟不是进士这样的正经出身,也就只能内部得瑟一下,对那些有机会考科举走仕途的人来说,没有任何诱惑力。
因为考科举出身,别管考试排名多低,只要是二甲进士,最后都有可能封侯拜相,入主中枢。即便是同进士,也就只是拜相那一步走不到,六部尚书都可以期望一下。
虽说绝大部分人都走不到那一步吧,但这不妨碍人家有梦想啊,万一就实现了呢?
平安一边琢磨,一边挤进去听了一会儿牛贺的发言,越听眼睛越亮。他就说为啥张宗他们一口一个蛮夷的叫着,却原来这牛贺正在宣扬各族人民大团结,消除民族歧视,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思想呢!
他认为少数民族也并不全部都是坏人,不能一概而论、赶尽杀绝,而是要区别对待。对于仇视大楚的,当然不能留情,但对于那些仰慕中原文化的,则应该引导、融合,让他们真正成为大楚人,心向朝廷,这样才能彰显我泱泱大国的气度,最终使四夷来服。
很现实也很合理的想法,并没有平安讨厌的那种泱泱大国就应该不分贤愚好坏包容并蓄的念头,而是强调区分对待。但即便是这样,也有人不赞同。跟他争论的路放就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番民即使一时投降,将来也有可能再次反复。所以绝对不能姑息,而应该斩草除根。
这种极端的想法比应该全部包容更可恶,简直不把人命当命,而且这种做法除了激化边境不同民族之间的仇视情绪之外,并没有任何用处。在古代,人就是生产力,所以人口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把那些被杀掉的人留下来做点儿什么不好?
牛贺显然做过很多准备工作,并且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说出来的话有条有理,逻辑分明,相比之下那个路放就是在胡搅蛮缠,一味指责牛贺是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