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收获(5 / 8)
从弘治十五年开始,朝廷屡次派遣巡按御史,严查沿海匪患,真倭假倭,一律斩首示众。敢为贼匪通风报信,祸及三族。
起初,朝廷用雷霆手段,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匪患渐小。到弘治十八年,贼匪摸清官军套路,开始玩起躲迷藏。每次追剿,别说真倭,连假倭都抓不到半个。
朝廷派遣的官员,当地的卫军,只能眼睁睁看着贼寇为患,毫无办法。
百姓遭受苦难,流离失所,无不怨声载道。
贼匪为何能如此猖獗?
厂卫几番查探,除岸上内奸之外,更怀疑其手中握有沿海布防的舆图。
“此张海图非我朝之物。上标几处卫所,皆是新设不久。如我没有猜错,持有此图之人,必和倭贼海盗有所牵涉。”
铺开记录供词的白纸,赵榆提笔,在纸上简单勾画。
“弘治十八年,这几处均有倭贼上岸。”
随墨汁晕染,简单的线条铺展,比海图更为直观。
顾卿凝眸,瞬间明了,为何赵榆敢肯定,持图之人同倭贼海盗有关。
“此处有乡民聚集,距卫所较远且防备不严,从这里登岸,洗劫之后,有充裕时间离去。”
赵榆停笔,道:“持图之人可抓到了?”
“都押在囚室里。”
“甚好。”赵佥事拿起勾画过的纸张,嘴边现出笑痕,眼底却无半分笑意,“如顾千户不介意,本官想同他们聊上几句。”
“请赵佥事前来,即是为此。”
顾卿唤来狱卒,为赵榆引路。
“三名番商,自称黑衣大食后裔。户籍在宁波府,路引乃府衙开具。”
赵榆点点头,斟酌片刻,既了解话中未尽之意。
仅是番商同贼人勾结,问题尚好解决。怕只怕,府衙内部被买通,或是有当地大族牵涉在内。那样一来,想查明此事,恐怕要大动干戈。
事闻朝中,必当掀起波澜。
浪头打下来,劲道绝不会小。不知牟指挥使能不能扛得住。
赵榆咂咂嘴,要不然,向指挥使建议,拉东厂“下水”?
反正在朝官眼中,厂卫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遇到这样的“好”事,锦衣卫自然不能独享。
赵榆笑呵呵向外走,中途忽然停住,转身问道:“本官闻得,顾千户同翰林院侍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