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见(4 / 5)
,内阁三位相公正是不二人选。
几番对比,弘治帝心中的天平不断倾斜,张氏兄弟的砝码越来越少。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宦官更是记仇。
宁瑾同何鼎交好,后者因张氏兄弟而死,这个仇他始终记在心里,从来不忘。
有宁瑾敲边鼓,刘健三人提出开中法,又拐弯抹角表示:若是两位国舅伸手,臣可能会有所动作。还请陛下莫要徇情回护。
弘治帝听闻,非但没有犹豫,反而答应得很是痛快。
刘健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时升起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天子是病久了,脑袋突然转不过弯来了?
不过,天子能下这份决心,于内阁是件好事。只要请下明旨,不愁对付不了那对滚刀肉。
政事商议完毕,留待内阁拟旨。
放下心头大石,弘治帝询问朱厚照:“朕听说,你去了谨身殿?”
有锦衣卫和东厂在,弘治帝就算整天躺在乾清宫里,太子的行踪也瞒不过他。
“是。”
朱厚照很光棍,老实承认。
“可有所得?”
“儿臣离得远,没能看得清楚。”
“看得清楚?你还想品评今科明经不成?”
弘治帝心情大好,转向三位阁臣,道:“朕没记错的话,谢先生的麒麟儿也是在今科?”
谢迁忙称犬子不才,怎能入得陛下青眼。
弘治帝摆手,道:“谢先生过谦,朕可是期待着父子同为三鼎甲的佳话。”
另有一言,弘治帝藏在心中,始终未能道出。
朱厚照性情跳脱,他有意从今科为太子再选伴读。原本谢丕是最好人选,奈何年龄有些大。如此一来,只能在殿试时择选。
年少才具,且能量宏识高,以圣人之言规劝太子,这样的良才实是难寻。
弘治帝起头,刘健和李东阳附和几句,谢迁连称不敢,君臣间的气氛更为融洽,朱厚照紧绷的神经也缓和不少。
东暖阁内笑声阵阵,参加完复试的今科贡士们也开始离宫。
跟在小黄门身后,三百多人沉默前行,脸上的神情都不轻松。
发现考题内藏玄机的人不在少数。
顾九和与谢丕等仍是其中的佼佼者,脚步轻快,风姿卓然。余下多数则脸带忧色,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