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繁荣我大宋(3 / 5)
“我给你算一算啊,这几月咱们碰见的事儿虽然多,但总结起来就这几件,第一就是考;我们总碰见各路高人考校我学问,你那里就是功夫、兵法。第二就是遇;遇乞丐,遇劫匪,遇人调戏良家,遇女人调戏咱们,有一次还有男人……”提到这,靖宴觉得可以点到为止了。
蒋子宁竖大拇指给他:“就是这样,总结的好!”
“再有便是贝西赤的话本了,把咱俩说成了圣人,出门就被各种人缠着。有次一户人家弄丢了一只鸭子,竟然还来找我!”靖宴指着自己的鼻尖,声音有点发狂的趋势。
蒋子宁附和地点点头,也一脸疲倦地样子,他苦哈哈的抱着大叔,哭丧着一张脸,对天大吼:“我们到底得罪谁了啊!”
靖宴灵光闪过,望着蒋子宁。
他们貌似还真得罪过同一个人。
……
入夏以来,农药制备工作就开始有序的进行,一边生产一边像全国各地的小农学堂铺货,同时新生产出的更加轻便的喷洒器也一同运往各地。夏季农闲时,小农学堂的便在各州县开办的义务讲学,所有小农学堂的授课人先生,都是经过严格考核,且入京亲自受贾尚书亲传,很具信服力。
至于农民学不学这些知识,全靠自己。若谁想等以后抓瞎了再求小农学堂,一概不管。经去年病害的教训后,但凡勤快想过好日子的人家,都会派人去听两天课程,时间不算长,也不麻烦,只知道怎么配药,怎么用专门的工具喷药,然后记住多少天以后复喷,这些就足够了。只要能免去病害的危机,天天有好菜饭可吃,谁不愿意?
举国都流行起去小农学堂上课的风潮。若是哪个村县有人懒,不学这个,基本上都会被四周的左邻右舍笑话。在这样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刚好将农业知识得以大面积普及,小农学堂的声誉也是以井喷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三岁娃娃都知道小农学堂是个学种田的好地方。
这样的大好情势下,贾琏总算不用太担心明年的杂交水稻的推广问题。
与此同时,玻璃厂在前来友好交流的外国友人的帮助下,第一批透光度较好的玻璃出炉,基本上可以跟从国外进口的玻璃品质相当。这些玻璃除了供奉宫廷之外,余下的全部用于温室的建造。
钢铁制造业也渐渐走向优化。以前的钢脆,出废料比较多,而且费力费工废料,百炼才能成钢。后来生产条件足够,采用了碱性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