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魏富堂破天荒离开青木川,上了西安。 (2)(1 / 23)
不给我吃饱,他就说我有糖尿病,一个吹笛一个捏眼,配合挺好!
儿子对冯明说他父亲得了糖尿病,血糖是正常人的两倍。孙子说得更直接,说他爷爷是个泡在糖水里的糖人,血是甜的,肉是甜的,连尿出的尿也是甜的,整个一个大蜜饯。
魏元林说他什么病也没有,他身上哪儿都不难受,精神大得很,胃口好得很,一顿能吃一碗条子肉,喝半斤包谷烧。以前是想吃没得吃,现在是想吃不给吃,中国人民已经解放五十多年了,他却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媳妇忍不住说,怎的穿不暖啦,给您买的羽绒服不穿,愣是往狗身上套,吓得黄狗一见您就跑。
孙子说,就跟村长见了画家似的。
魏元林说,那《芦花记》的衣裳也是给人穿的?老子让你们给做件新里新面新棉花的小棉袄,说了几年,到今天连影儿也没见着,虐待老人,是要遭报应的。
媳妇说,现在农村谁还自己做棉袄,妇女们还有几个拿得起针线的,甭说棉袄,还能纳袜底的全村也没一两个了。
孙子问什么是《芦花记》。
魏元林说就是后娘用芦花给前房儿子絮的棉袄,看起来厚实松软,其实是样子货,屁事不顶。又对冯明说儿子把钱抠得太死,他月月的工资他们领着,几十年加起来甭说摩托,就是坦克也买得起了……
几个站在院里看热闹的年轻人起哄说,魏老爷子,买架飞机最好,直升的,连跑道也不要,直接在你家院里起落。
……买波音的阿帕奇!
张保国对青年们喊:去!
青年们说他们不去,他们要看城里来的大干部,要看英勇的三营教导员冯明同志。
冯明觉得青年们挺可爱,连连说,就让他们在这儿,就让他们在这儿,让他们听听过去老辈的革命事迹是很有必要的。
青年们见冯明不讨厌他们,越发得了宠,使劲往前凑,有搬着冯明手腕看手表的,有拍着肩膀喊“教导员”的,有的问冯明身上带没带着枪,有的问冯明国家哪一级干部外出要一级警戒。张保国让小青年们不要蹬着鼻子上脸,不要让人看着青木川的青年没教养,显得精神文明工作搞得没有成效。
青年们说教导员还没说什么,张保国就这样邪乎,狗仗人势。
张保国问魏元林认不认识冯明,魏元林说不认识,张保国让魏元林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