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铁面柔情(2)(2 / 2)
旧货。钧儿,你说,他们是丢谁的丑?”朱翊钧说:“丢他们自己的,我就不信,他们会这么穷。”李太后说:“这不是穷不穷的问题,你登基还不到三个月,就有这么多皇亲国戚以及文武官员找你要饭吃,这叫天下人怎么看你?常言道众口烁金。这事儿,咱们不能不管了。”朱翊钧道:“怎么管?要不,传旨请张先生来,一同商议办法?”李太后果决地摇头道:“不用找他来了,我看你立即下旨,凡王侯勋戚,一律取消胡椒苏木折俸,月俸仍以银钞支付。”朱翊钧问:“太仓银不是告罄吗?”李太后道:“让户部想办法。”朱翊钧问:“余下京官怎么办?”李太后告诉他:“钧儿,你是皇上!王侯勋戚的事,得皇上亲自来管。文武百官那头,还有内阁首辅哪。”朱翊钧闷头道:“张先生恐怕也不好处置。”李太后断然道:“如果朝廷中尽是顺心的事,还要内阁首辅干什么?疾风知劲草,张先生如果真是匡时救弊之才,就一定能想出办法,把事情摆平。”
稍后,李太后又自语道:“内阁就张先生一个首辅,也真是累了他,我看,得给他找个助手了。”
冯保插话道:“张先生今儿个送了条陈进来,请万岁爷增补阁臣。”李太后问朱翊钧:“他都提了哪些人选?”朱翊钧答道:“提了杨博、葛守礼、吕调阳三人。”看到他如此对答如流,李太后大为惊喜:“钧儿看过条陈了?”朱翊钧回道:“看过,母后去昭宁寺敬香,儿在东煖阁看了一上午奏本。”李太后颔首,问他:“这三位大臣,你看哪位合适?”朱翊钧说:“奏本上摆在第一的,是杨博。”李太后道:“这个不能用。听说他与张先生私交深厚,内阁大臣还是互相牵制一点好。”朱翊钧点头:“儿明白了母后的意思,要用,儿就用吕调阳。”李太后问:“有何理由?”朱翊钧说:“这吕调阳在张先生的条陈上摆在第三,看来他与张先生交情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