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福兮祸所倚 (1)(9 / 23)
,张国焘的工作暗中开始了。
毛泽东是照顾到会合后四方面军的强大实力的。6月29日,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军委委员。同日,根据两河口会议决定,中革军委下达北进的《松潘战役计划》。
6月30日,中共中央派李富春、刘伯承、林伯渠、李维汉等组成中央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驻地杂谷脑慰问。慰问团7月3日到达杂谷脑。
张国焘在杂谷脑向李富春表示对中央的不满,要求“充实红军总司令部”。李富春鉴于事情重大,于7月6日致电中央报告张国焘的要求,请中央考虑。
7月8日,张国焘在杂谷脑召开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抓住《前进报》批评“西北联邦政府”这件事,攻击中共中央。
此前的5月30日两军会合之前,张国焘在茂县宣布成立“西北联邦政府”,认为从此“树立了西北革命的中心,统一了西北各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从此南取成都、重庆,北定陕、甘,西通青、新,进一步与中央红军西征大军打成一片”。
两军会合后,凯丰在《前进报》上发表《列宁论联邦》,批评张国焘成立“西北联邦政府”。凯丰与张国焘同是江西萍乡同乡,不同的是他资格甚浅。大革命失败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底回国才转为中共党员。这是一个脾气性格都很冲动的人。遵义会议上坚决不承认错误,遵义会议后鼓动博古不要交权。但他又很年轻,当时刚刚29岁。斗争起来热情极高,缺乏策略。《前进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从时机看不好,从效果看更不好。张国焘以此为口实,一下子就挑起了四方面军干部与中央的对立情绪。
张国焘讲话很注意时机,很注意效果,很注意他的听众。在这方面他有基础,更有经验。
他在北大上学时就担任讲演部部长。五四运动中一次街头演讲,听众一百多人,张国焘和同学喊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有位老牧师站在一旁一直耐心地听到最后,约他们去其住处传授演讲技术。他单刀直入地告诉这些疲惫不堪的学生,他们的讲词不够通俗,没有从大众的切身问题说起,也没有将人民受痛苦的根源和爱国运动连在一起,因此卖力不小,听众却不一定完全领悟。
老牧师的话不顺耳,却耐听,令人长久回想。此前张国焘耳边一直是鼓掌声和欢呼声。就是这位老牧师使张国焘第一次明白,演讲不仅要靠激情,还要靠技巧。他深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