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 (2)(1 / 5)
这两种可能性。但它却是一个仓促的计划。没有细心考察川敌,又把方向限制得过死。对刘湘抗拒红军入川的决心和因此焕发出来的战斗力,估计过低。
陈云后来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认为渡江入川、争取四川赤化的决定“只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条件上来决定根据地,没有具体地了解与估计敌情与可能,没有讲求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步骤。而且个别同志对于四川敌人的兵力是过低的估计的,后来由威信回兵黔北而没有达到渡江入川的目的,亦正在此”。
一句话,未认识到川军之强。
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穿过于陈济棠、何键、白崇禧的堵截,夺占了王家烈地盘的红军,将要面对的川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因为泥塑收租院,一代新中国人几乎都知道四川大邑县的大地主刘文彩,却不知道大邑县还出了两个更著名的人物:刘文彩的亲弟弟刘文辉,刘文彩的嫡堂侄刘湘。
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近代以来出军阀最多的省份。杨森、刘存厚、罗泽洲、邓锡侯、田颂尧、唐式遵、王陵基……都出自四川。最著名的,还是刘文辉、刘湘叔侄二人。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之说。四川以其经济富庶和地势险要,一直是南北军阀争夺的焦点。连年战火中拼杀出来的川军悍将,与迷恋烟灯鸦片的黔军首领大大不同。
共产党有一个“刘瞎子”,国民党也有一个“刘瞎子”。共产党的“刘瞎子”是刘伯承。1916年3月,刘伯承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攻打丰都,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从此失去一只眼睛。国民党说“刘瞎子”,则指川军总司令刘湘。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开展活动,不少同学议论时事,慷慨激昂;刘湘却只埋头出操上课,不过问政治,加上眼皮染病,久治不愈,被同学呼为“刘瞎子”。
刘湘不是真瞎。通过瞎与不瞎灵活的转换,他不动声色地奠定了在四川的事业。
1913年8月,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响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率兵攻打泸州。刘湘则在拥袁的第一师任营长。同学傅常前来策动,他不置可否。待战斗打响,刘湘一句“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带领部队打退了讨袁军部队。
他被提升为团长。
袁世凯称帝后,蔡锷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的名义,取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