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4 / 6)
计行业获得的分析技巧。他的作品通常归类为探险、生存和科幻体裁,阅读对象是青少年读者。
突如其来的写作冲动
达什纳很小的时候就想当个作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任何能拿在手中的书,从《超级胡话》到《纳尼亚》、《哈迪男孩》和《指环王》,讲故事在他看来是正中下怀。他的父母有一部老式打字机,他觉得好玩,打出了几个故事,也没管写得有多糟糕。但写了这么多年,希望他写得好点了。(幸好现在有电脑,不必再用打字机。)
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不知怎么的,达什纳突然有一股想写故事的冲动。他一直喜欢看书,还很着迷,也随意作了一些写作尝试。但是,在1998年的时候,脑门像给一个便秘的大黄蜂蛰了一条缝一样,他开始狂热写作,蹦出来几篇烂得没法读的短篇小说之后,他便撞上了一个名叫吉米芬奇的故事。
开始的时候,本来想写关于马克吐温遇见了R.L.斯坦的故事,一个南方的傻小子在林子里到处乱跑,根本不知道身旁有一道邪恶之门悄然敞开,藏着将永远改变世界的某种东西。问题是:他不知道门下面藏着什么,于是就通过不断地编出有关可怜吉米芬奇的越来越多的荒唐(编得不是很好)搞怪动作来拖延着。
他终于没写下去,而是坐下来写了一个简单的框架。于是就出来了一个五本书的地图(后来会被裁成4本),他也终于可以写个有些连贯性的故事了。他就做了那件事,虽然花了他好几年的时间,因为这确实是一种断断续续的事。达什纳说:“我第一个来向全世界承认吧:那书写得还真不咋地。但我喜欢那故事。我对它可说是热爱有加,也希望别人会去读它。”
一波三折的出版历程
那是2001年的夏天,达什纳从来没参加过什么写作会议或写作课程,也没遇见过另外一个作者(除非你说达什纳的会计教授也算作者的话。他们写的论文令人神经麻木,写的是关于有可能改变世界的资产负债表比率,然后发表在学术期刊中,与其说供人阅读,还不如说是被人用作厕纸了)。说白了,达什纳就是一个白痴,闯进了出版界。
达什纳不知道在哪个目录上找到了最大的出版商和代理人,然后给他们写了不少询问信,接着便耐心等待。结果他们一个一个地给他回了一些小卡片,上面写着“亲爱的作者”、“遗憾地”、“不幸地”和其他类似的客气话,他当时很受打击、窘迫不堪。好吧,也不尽是这样,他毕竟不傻,明白得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