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部分(2 / 7)
惜,给人骂“汉奸”,那是最
痛苦的事。比较起来,死守宁远、抗拒大敌,在他并不算是
难事,最多打不过,一死殉国便是,那是心安理得的。但要
负担“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名教罪人”的责任,可艰巨得
多了。越是不自私的人,越是刚强的人,越是不重视性命而
不肯忍受耻辱。越是儒家的书读得多,心中历史感极其深厚
的人,越是宝贵自己的名节。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举那些
慷慨激烈的事迹,如张巡睢阳死守,颜杲卿常山骂贼,袁崇
焕做起来并不困难。对于性格柔和的人,当然是委曲求全易
而慷慨就义难,在袁崇焕这样的伟烈之士,却是守宁远易而
主和议难。主张议和,他必须违反历史传统、违反举国舆论、
违反朝廷决策、更违反自己的性格。上下古今,一切都反,连
自己都反。
他是个冲动的热情的豪杰,是“宁为直折剑、犹胜曲全
钩”的刚士,是行事不顾一切、“几大就几大”的蛮子,可是
他终于决定:“忍辱负重”。
在他那个时代,绝无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与风度。连
袁崇焕自己在内,都相信“国人皆曰可杀”多半便是“可
杀”。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容忍异见的时代,是正人君子
纷纷牺牲生命而提出正义见解的时代。卑鄙的奸党越是在朝
中作威作福,士林中对风骨和节操越是看重。东汉和明末,是
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两个时期。岁寒坚节,
冰雪清操,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与“忠”、“孝”具有相同
的第一等地位。他很爱交朋友,知交中有不少是清流派的人。
如果他终于因主和而为天下士论所不齿,对他将是多么严重
的事。
他对金人的和谈并不是公开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受到普
遍的抨击,但他当然预料到将来终于要公开,清议和知友的
谴责不可避免的会落到头上。
在袁崇焕死后十三年的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
可收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