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部分(2 / 7)
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
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
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
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
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
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
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
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
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
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
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
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
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
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
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
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
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
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
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
③④
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
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
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
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