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部分(7 / 7)
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
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
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
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
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
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
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
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
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
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
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
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
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
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
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
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
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
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
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
⑦
头。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
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
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
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
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