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8 / 9)
。
明天,到了入口撞击坑之后,我就转而向南开,通过“入口坡道”进入斯基亚帕雷利盆地。我来了点餐巾纸计算,结论是坡道很安全。从环顶到盆地的海拔变化是1.5公里,而坡道的长度是45公里,这就说明,坡道斜角为两度,没事。
明天晚上,我就要沉入全新的低地!
让我再排练一次……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岩石底啦!
不对,这听起来也不太好……
明天晚上,我就要在乔瓦尼·斯基亚帕雷利最喜欢的洞里啦!
好吧,我承认这是在满嘴跑火车。
***
几百万年以来,撞击坑环一直受到无止境的风蚀。正如大河侵蚀高山一般,风侵蚀着撞击坑的石顶。亘古以后,它在边缘上打开了缺口。
一直受到风力高压的区域,终于有了一个路径来分流。时光流逝,缺口越来越大。随着缺口变大,盆地上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沙尘。
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沙尘越积越高,直到开始向坑外流出。它不再堆高,而是向外堆远。斜坡不断扩大,直到达成新的平衡,由无数微粒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斜角,入口坡道诞生了。
气候变化,形成沙丘与沙漠地形。近处新的撞击则带来岩石和巨砾。斜坡开始变得崎岖。
重力发挥了作用。随着时间流逝,斜坡压紧。但不同区域的密度不同,变紧实的程度也不等。有些区域变得坚硬如岩石,另一些地方却仍跟粉末一样柔软。
虽然形成了一条通向撞击坑内部的平缓坡道,但这条路本身却崎岖不平。
抵达入口撞击坑后,孤独的火星居民将漫游车转向斯基亚帕雷利盆地。他没料到平坡竟如此崎岖,他小心地绕过那些小沙丘,更为谨慎地开上大沙丘的顶端。一路上的每次转弯、每个起伏、每处石砾,都得万分小心。路线总是经过再三考虑,他掂量过各种走法。
但还是不够。
漫游车在一个看似寻常的斜坡上下坡时,驶过一处不起眼的隆起。致密、坚硬的沙土突然变成了柔软的粉末。由于整个表面都被五厘米厚的沙尘所覆盖,肉眼根本看不出这么突然的变化。
漫游车的左前轮陷了进去。这突如其来的倾斜使得右后轮完全离地,大大增加了左后轮的承重,令其抓地不牢,也滑进了尘粉中。
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