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五福晋116(1 / 4)
乾清宫内,康熙正同一众官员商议山东大饥之事,众皇子也在其中。
去年山东夏秋之际,全境出现大面积水灾,庄稼全都被淹死,导致山东多地的百姓颗粒无收。
而自古以来,与饥荒相伴生的就是‘人相食’三个字,‘两脚羊’这一词便是灾荒年对人的代称。
前朝远的暂且不说,就从康熙继位后看,基本每隔上几年便会出现一次饥荒,康熙元年的吴川大饥,康熙七年的应山、无极大饥等等,这期间最近最严重的一次饥荒便是康熙三十一年,洪洞、临汾、襄陵、富平、盩厔、泾阳、陕西多地出现大饥。
康熙三十一年的那次大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朝堂中不少人至今仍历历在目,包括康熙在内。
但从灾情规模和受灾地严重程度来看,这次山东的情况远比康熙三十一年那次要严重的多,当时满朝文武瞬间严阵以待,康熙随即准许山东开仓赈济,更是第一时间命截漕米五十万石,差大臣三路往赈饥民。
那会大家都以为此次山东定是难逃一劫,毕竟,赈灾的米粮有限,撑的了一时,但久了就难说了,可灾荒本就不是一时能解决的了的。
但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前几年在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推广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一年两熟制,使得百姓们手中的余粮丰盈了不少,所以,百姓们靠着手中的余粮和朝廷赈灾的粮食,竟差不多撑过了去年的饥荒,神奇地完成了自救。
这也是康熙以及满朝上下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安清推广的这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一年两熟制的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是真真实实救了无数百姓的命。
但祸不单行,众人还没高兴多久,山东却在今年春夏却仍然阴雨连绵,河决海泛,最让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大雨再次引发水灾,山东境内九十四州县再次罹患。
山东接连两年遭受了如此大的天灾,这个时代百姓们都是靠天吃饭,抗风险的能力本就弱,能撑的了一个灾年便已经是极限。
所以,今年山东境内还是大面积爆发了大饥。
山东本就是大清的人口大省,遭遇了如此连年天灾,百姓们哪里还能有活路,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等待着朝廷的救济。
不错,这几年朝廷确实国库充盈了不少,但应对如此大的灾情,那还是非常吃力的,也撑不了多久。
这会恰好又处于青黄不接之时,地里的粮食还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