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2 / 5)
其次特别在李平导演的电影那种特有的温柔氛围,明明是那么尖锐的矛盾和那么辛辣的讽刺,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却让人觉得像在温泉里泡过一样,简单说……就是有种治愈的力量吧。
“虽然没有得到那句'I'm sorry',但是我决定单方面原谅他们了,虽然他们大概都不知道我恨过他们(笑),不过与其说是原谅他们,不如说是我决定不再以他们的行为惩罚我自己了,看完电影后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就是那样的人啊,我改变不了他们,也不该执着于改变他们,我真正需要与之和解的,一直是我自己”
“……”
这部片在亚裔群体中大红并未出乎任何人的意料,毕竟这就如同之前所说,这部电影的每个特质都是针对亚裔特攻,如果连最初的这个“细分群体”都拿不下来的话,只能说质量不行或者定位错误,但《复仇》的质量显然很行,定位也足够精准。
但是它并未止步于一部亚裔特攻的电影。
虽然控制狂且要求过高的家长在现在听起来几乎是独属于亚裔的困境,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的,现在正在做父母的这一代中产白人,很多就是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没有那么恐怖,但是他们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而这群人刚好就是主要票仓——当然,最关键的其实是,哪怕你运气好摊上了一位控制欲并不算强的父母,你依旧能感受到被控制,依旧有一种反抗的需求。
毕竟,控制与反抗几乎是亲子关系的永恒母题。
因此,这部电影虽然看似是亚裔特攻,就连影片中的大部分台词都是大段大段的中文台词而美国人没有看字幕的习惯,这部电影依旧因为戳到了很多人的心窝而让他们愿意费劲巴拉地看着长段的字幕看完了整部电影。
更何况就如影片开头所说的那样,一代代移民就像是在爬一道天梯,那些爬成功了的光鲜亮丽任人观赏,但失败了的或是还在攀爬的人却永远都带有一种跌落的恐惧,而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一部同时特攻了中产阶级与精英移民群体的电影,上映后第二天便空降加州日冠,似乎也并不奇怪了吧?
但不奇怪的其实仅有秦尤一人。
就连买下《复仇》的阿尔文·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票房都有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是时候来讲讲阿尔文·瑞这个人了。
阿尔文·瑞活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