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4 / 10)
法反驳。
确实,正乾年间,惠宗关闭与北境的贸易渠道,一关就是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边境受过大大小小具体多少次劫掠,没人能够数得清。
所以,互市并非引起边境动乱的充分必要条件。
楼喻温和问:“想必范爱卿已有良策,不妨说说看。”
“陛下,此次是北境想与我大盛开通互市,咱们可以同他们制定规则。”
“什么规则?”
范玉笙道:“臣翻看了以前的一些记录,但凡贸易双方发生冲突,多因物价、数量、交货期、商品毁损等难以协商而引起。要想尽可能避免武力冲突,不妨约定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规则,也可以设置一处专门处理纠纷的场所,进行调解或审判。”
楼喻颔首笑道:“不错。”
范玉笙所言很清楚,无非就是先立法,再设置一个执法部门。
这条思路很不错,但还存在一个问题。
楼喻又看向杨广怀:“杨先生以为呢?”
众人都清楚,杨广怀曾做过陛下的“启蒙老师”,故陛下一般都会称他为“先生”,以表尊敬之意。
杨广怀拱手道:“陛下,微臣觉得范相的策略非常好,不过微臣有几个问题想问范相。”
范玉笙极有风度道:“请讲。”
“我大盛律制定已有多少年?”
“已有一百八十二年。”
“那么,我大盛百姓知悉律法的又有几人?”
范玉笙愣住,他明白了杨广怀的意思,不由惭愧道:“是我思虑不够周全。”
“无妨,”杨广怀笑眯眯道,“范相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剩下的咱们可以集思广益,一起细细探讨。”
制定规则简单,但要让不识字的平民百姓了解规则却很难,尤其是北境的牧民们。
楼喻适时笑着说:“朕方才受二位启发,倒也生出一些想法。若有不足之处,诸位可以进行补充。”
庆州嫡系官员纷纷无奈。
陛下肯定是早就想好了,故意看他们的热闹呢。
“咱们与北境的互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市,一种是私市。公市的管理素来比较规范,但私市就比较混乱,诸位方才的争议也大多放在了私市上。那么,为什么私市会混乱?”
范玉笙道:“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