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过年准备(2 / 5)
供应表格,封面上印着《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的字样。供应本上第一页是家庭人口和每人每月粗粮、细粮、豆油的供应量。春节时还会有黄米、大米、葵花、芸豆等偶尔会供应。这些都在这个供应证上被印的清清楚楚的。
因为算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根本所在,每个月一发工资后,买供应粮油就是一家人的头等大事。这个年月,粮油少,钱票也少,如果不及时把粮油买回家,钱一旦花完,就没有粮油吃了。买粮油几乎是一家子人都出动,把一个月的供应粮油全买回来。计划经济时代,发工资几乎都是同一个日子。于是,每到这个时候,城里的粮店副食品店总是挤满了人,排号卖粮的队伍挤挤茬茬的,就像是一条长龙似的,很是热闹。
每年过年的时候那就更夸张了。每年的腊月十五前后,粮店屋里屋外像唱大戏一样,人们都侧着身子来回挤,赶着买过年用的东西。时冬腊月,豆油凝了,还得在油桶下面垫几块砖,烧木头柈子,把豆油烤化了再卖。每当这时,粮店屋里总是烟熏火燎的。领完粮油后,都在粮店院儿里系好口袋绳,把豆油瓶装进帆布拎兜里,然后,大人背重的,小孩扛轻的,就这么一路扛回家去。
凡是城镇户口的居民都吃供应粮,农民靠土地自给自足。那时候农村人最羡慕的就是吃上供应粮的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供应粮店是肚子不饿的保障。其实,按照供应本上供应的粮食量,是不够每个人一日三餐吃饱饭的。夏秋季节还好说,有青菜、瓜果,实在买不起了,还有榆树钱、野菜、大头菜根等可以挖来参合着吃。可要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野外光秃秃的,一口吃的也找不到,家家秋天储存的土豆和冬天买的豆饼都成了最好的副食了。这个时候也没人会计较什么好吃不好吃了,只要能填饱肚子的,那就是好东西。
这个年月,供应粮分粗粮和细粮两种,粗粮有高粱米、苞米茬子、苞米面;细粮有白面和小米。不到春节或是想国庆、劳动节这样的特殊节日,那是不大会供应大米的。喝苞米馇子粥和吃高粱米饭、苞米面大饼子就是家常便饭了,平常人家是很难很难吃到大米饭的。
古家二老的户口已经迁到了生产队了,所以他们才能参加劳动赚取工分,队上也会给分粮食。只是部队上平时还是会补贴点钱票给他们,逢年过节时也会有些特殊的供应可以领取。所以二老也是有自个儿的供应本的。
但是因为这年代好些东西不是你的供应本上有,就能保证一定能够保质保量的被你给买到,这还要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